华曙高科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于:行业动态 日期:2024-04-27 17:26:34 浏览:15次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金属(SLM)增材制造设备和高分子(SLS)增材制造设备,并提供3D打印材料、工艺及服务。企业具有产品和服务所对应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自主开发了增材制造设备数据处理系统和控制管理系统的全套软件源代码,是国内唯一一家加载全部自主开发增材制造工业软件、控制管理系统,并实现SLM设备和SLS设备产业化量产销售的企业,是全球极少数同时具备3D打印设备、材料及软件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的增材制造企业,销售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是我国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之一。十余年来,公司持续开展自主技术创新与积累、推进高质量产品研究开发与迭代,目前公司在售自主增材制造设备20余款,并配套40余款专用材料及工艺,正加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等领域。

  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0,603.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116.1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810.7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00%;营业毛利率51.60%,较上年同期减少1.72个百分点。

  2022年6月27日,公司正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经过近5个月的审核问询,公司于2022年11月22日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审核,之后公司在2022年11月28日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注册申请,并于2023年2月27日获得证监会关于赞同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公司公开发行面值为1元的人民币普通股4,143.2253万股,发行价格为26.66元/股,于2023年4月17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

  公司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建立了涵盖选区激光熔融(SLM)和选区激光烧结(SLS)技术路线的“设备-软件-材料-工艺-应用”全链条一体化自主技术体系,形成有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公司2023年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扩充研发人员队伍,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为8,236.61万元,同比上年同期增长32.70%,占据营业收入比例13.59%。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8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有效授权发明专利167项,实用新型专利163项,外观设计专利38项,软件著作权43项。同时,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牵头或参与制定4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牵头或参与制定了14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技术力度、提升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丰富自主产品序列、强化市场响应能力,形成了技术水平先进、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供应链结构优化、产业化拓展能力强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整体竞争力,向大尺寸、高效率、高精度、智能化的方向努力,从设备、软件、工艺、材料等多个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开发与优化升级,逐步提升打印效率、精度、质量,匹配多样化应用场景需求,最大限度贴合最终用户使用要求。

  近年来,随着增材制造应用领域愈来愈普遍,行业终端用户对设备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同时,批量生产的应用也对增材制造技术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包括打印效率的提升、打印质量的稳定一致、生产和人力成本的控制、供应链结构等。公司深耕3D打印技术领域多年,深入理解下游各行业客户多样化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在增材制造尺寸、效率、质量、成本、智能化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推出更多面向产业化细分用户的解决方案。在低空经济领域,公司与国际知名飞行汽车厂商持续多年合作并取得新的突破,为未来该领域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能力与深厚的市场基础。公司全球首发搭载16激光1.5米成形尺寸设备FS1521M系列,重磅推出FS350M、FS511M、FS811系列、FS1211系列等多款金属设备丰富下游应用场景,推出兼具高韧性和性价比的“类尼龙11”、PA6等多款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成功攻克340℃超高温烧结技术,以高效率、高质量、安全智能、自主可控等优势,为航空航天、汽车、模具、医疗等行业新应用及规模产业化带来更多的可能,加速工业级增材制造的批量生产的进程。

  公司十四年来专注于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金属(SLM)增材制造设备和高分子(SLS)增材制造设备,并提供3D打印材料、工艺及服务。公司已开发20余款设备,并配套40余款专用材料及工艺,正加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等领域。公司是全球极少数同时具备3D打印设备、材料及软件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的增材制造企业,销售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是我国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之一。公司形成了系列自主SLS高分子粉末材料产品及匹配SLM与SLS设备多样化应用的工艺体系,协同公司核心产品构成多位一体的金属与高分子工业级增材制造完整自主技术与品牌价值体系,在大尺寸、多激光、连续增材制造以及高性能粉末材料等增材制造研发应用方向上成为走在国际前列的民族企业。

  公司的核心产品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核心技术的金属3D打印设备和高分子3D打印设备,同时向客户提供自主研制的3D打印高分子粉末材料。

  公司自主研发的金属3D打印设备是采用选区激光熔融(SLM)工艺技术,该技术采取了激光能量逐层完全熔化金属粉末材料叠加成形,优点是所成形零件表面上的质量好,内部金相组织致密度高,具有快速凝固的组织特征,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较高的打印精度和极端复杂结构的制造,满足直接制造终端零件的应用场景。同时该成形技术可显著缩短产品研制制造周期,可选择金属材料范围广泛,包括钛合金、铝合金、高温合金、铜合金、钴铬合金、不锈钢、高强钢、

  模具钢、难熔金属等材料,相比传统减材制造其材料利用率更高,设计自由度更高,可实现集成化设计、拓扑优化设计、点阵设计等先进设计手段。

  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分子3D打印设备是采用选区激光烧结(SLS)工艺技术。受制于对成形材料控形和控性的技术难度,选区激光烧结(SLS)工艺技术是较为复杂的工艺路线之一,公司是国际上少数几家掌握该项核心技术并推出工业级产业化设备的增材制造设备供应商。选区激光烧结(SLS)工艺技术通过激光能量将高分子等粉末材料完全熔化后再凝固粘结成形,成形零件具备比较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能等;能形成任意复杂形状的结构件且无需设计支撑,成形材料利用率高,成形精度较高;在打印过程中零件可叠加摆放,制造效率高,成品用途广泛。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在全球率先推出Fight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多激光配置,可打印精细薄壁件,将产能和打印效果大幅度提升。

  公司以多样化产业应用需求为牵引,建立了涵盖聚酰胺(PA)、聚氨酯(TPU)、聚苯硫醚(PPS)等为基材,能适配CO2激光器及光纤激光器的高分子及其复合粉末材料产品体系。

  公司生产经营采购的物料包括3D打印设备所需零部件(光学热学类、电子电气类、机械类、耗材类)、外协结构件或机加工件、高分子粉末所需原材料、3D打印金属粉末等。企业主要采用“以产定购+合理库存”的采购模式,公司PMC部门依据生产计划及合理库存,同时结合滚存计划定制物料采购计划。

  根据采购需求,由需求部门填写采购申请单,经有关部门领导审批后执行,优先在已合作的合格供应商名录中选择供应商开展询价,采购专员择优拟定供应商,发起内部审批流程,审批生效后,正式签订采购合同。物料到货后,质检部对物料进行仔细的检测,对检验合格的物料予以入库;对检验不合格的物料进行退换货。物料入库后,公司依照合同条款向供应商支付货款。

  公司生产包括设备和高分子粉末生产两部分,主要采取“以销定产+安全库存”的生产模式。公司以营销部的具体销售订单、销售预测和公司内部的生产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并基于此下达到采购部和生产部进行原材料、零部件购买和产品生产。

  公司制定了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及检验流程,包括来料检验、在线半成品检验、成品检验、已包装成品检验等,以确保公司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公司3D打印设备产品涉及到的结构件或机加工件较多,结构件或机加工件属于非标产品,基于生产效率和人员、场地等因素,同时考虑经济效益性,公司将部分结构件或机加工件委托给外协单位完成。外协生产模式下,结构件或机加工件由公司负责提供加工图纸,外协受托方根据公司提供的加工图纸进行加工并负责生产加工所需原材料(极少量存在发行人提供原材料的情形)。

  公司所在的长沙及周边地区有大量的机械加工企业,设备制造业体系较为完整、机械加工能力强,公司的外协选择余地较大,通过外协采购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化协作分工机制,减少公司固定资产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司通过询价、议价,结合外协供应商的报价、服务质量等因素最终确定外协供应商,经与外协供应商协商一致确定价格。公司制订了较为明确的质量标准,通过严格落实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审核、供应商评分及各项检验,确保外协加工的质量。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专业化和本地化兼备的营销体系。从销售区域设置角度,国内分为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五大区,国际分为欧洲、美洲和其他海外地区三大区,各区域销售团队配备了常驻本地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人员,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除区域销售和售后服务团队外,公司还建立了市场团队、营销支持团队、渠道销售团队、行业销售团队和售前技术支持团队和售后服务团队,以实现更有高效的市场覆盖并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

  市场团队以行业展会、线)创新与产业化论坛、网络媒体、400热线电话等形式树立公司整体形象及推介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持续提升品牌形象,挖掘潜在客户;营销支持团队支持整个营销团队的合同、招投标、产品发货、销售数据统计分析和投标等工作;行业销售团队针对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教育等重点行业进行深耕,梳理行业大客户,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整合跨区行业资源,实现重点行业的高市场占有率;售前技术支持团队为直销和分销客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包括并不限于打印工艺、后处理,客户定制设备的技术交流。售后服务团队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客户实现产业化”的理念,努力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化、本地化的技术支持以及现场服务。

  直销模式聚焦产业化大客户,区域销售团队牵头调动公司各职能部门一起跟进做好产业化大客户的技术和商务支持工作,了解客户需求,通过华曙设备材料技术支持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与产业化大客户共同成长。

  经销模式下,包括与公司签订了经销协议的经销商客户经销销售,以及未与公司签订经销协议的非终端用户销售。渠道销售团队牵头规划区域和行业的有限分销发展计划并和区域销售团队共同实施开发。通过经销模式,实现对科研院所、制造创新企业、医疗康复等领域进行充分的市场覆盖,与公司区域销售团队资源互补。

  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将国际化发展作为重要经营战略,坚持国际化及全球业务布局。为更好服务当地客户,开拓当地市场,公司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成立美国华曙和欧洲华曙全资子公司,海外子公司的主要职责是推广公司品牌,进行产品销售、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截至目前公司海外区域和渠道销售网络已覆盖全球3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司连续多年参加美国AMUG、Rapid和德国Formnext等国际3D打印行业展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增材制造的品牌与力量。

  公司采用以市场化、产业化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模式。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公司建立了完整、稳定的专业化、复合型研发团队,专业结构涵盖机械、光热风、电子电气、软件、控制、材料等多类学科,交叉形成涉及前沿技术、关键技术、产品设计、集成应用的专业团队。公司人才团队稳定性高,技术持续性强,在长期的创新实践中培养了快速响应下游产业化客户市场需求、敏锐捕捉行业发展趋势的技术创新能力。

  公司目前研发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包括设备研发、材料研发及应用研发。公司同时布局前瞻技术研发,以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下一代前沿性技术研发为目标,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储备。

  其中设备研发主要研发工业级金属3D打印设备和高分子3D打印设备,包括全新设备的开发设计及已有设备的升级换代,立足于更高效、更易用、更安全、更稳定、行业定制化的产品定位。公司建立有关键技术攻关部门,攻克以软件、控制、光学、温场、风场等为代表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公司设备研发部门下设机械结构组、光热技术组、电子电气组和软件组,其中机械结构组负责产品结构件的设计,光热技术组负责产品光学热场设计研究,电子电气组负责产品电气控制设计,软件组负责产品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

  材料研发主要包括新型3D打印粉末材料的开发及第三方材料烧结工艺的开发。应用研发主要根据市场或客户需求,研发市场或客户所需零部件的全套打印工艺及加工技术方案。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按照预研与立项阶段、设计与实施阶段、验收阶段的流程对研发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明晰了在项目立项、项目实验、成果管理、成果转化等创新全流程中的实施路径。

  增材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AM)又称“3D打印”,是以三维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通过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的方式直接制造实体零件的工艺,是一种与等材制造、减材制造并列的重要制造方法。增材制造技术集数字化技术、新材料技术、机械设计、光学热学、流体力学、精密控制、算法软件等多学科及技术交叉融合于一体,具有复杂精密构件快速成形、个性化设计按需加工、材料利用率高、制造过程绿色智能等显著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增材制造应用已从简单的概念模型、功能型原型制作向功能部件直接制造方向发展,增材制造的生产规模也从早期的单件生产、少量制造逐步覆盖到批产制造。

  增材制造包含多种工艺类型,各类型增材制造工艺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劣势,而增材制造的终端零件性能高度依赖于其制备的设备类型和工艺参数,粉末床熔融(PBF)工艺因其特定的加工方式而使得零件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精度。其中,选区激光熔融(SLM)技术所成形零件表面质量好,内部金相组织致密度高,具有快速凝固的组织特征,具备强韧的机械性能,性能超过铸件接近锻件水平,甚至部分性能可超过锻件水平,能够实现较高的打印精度和极端复杂结构的制造,能够很好地满足终端功能件使用要求。选区激光烧结(SLS)技术在成形过程中,无需考虑支撑系统,成形零件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能等,能够根据工程应用需求直接使用于终端产品。粉末床熔融工艺,在成形效率、产品质量、适用范围、技术成熟度等方面综合优势显著,与工业领域终端产品直接制造及批量产业化生产的需求相匹配,推动着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场景由早期的零件原型的快速制备,拓展到能够直接制造终端零件应用至使用场景当中,实现由“快速原型”向“快速制造”的转变。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增材制造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产品更新迭代、生产提质增效、绿色智能升级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驱动着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电子信息等众多行业采用增材制造寻求新的突破,许多新应用取得重大进展,高端产品制造中的增材制造零部件比例显著增加。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围绕增材制造设备、软件、材料、工艺、后处理及相关方向逐步形成了行业生态体系,包含增材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材料的研发、制备,以及去除、回收等工艺及装备,后续加工、精加工、热处理等后处理,与传统加工技术及装备的结合,辅助设计软件、工程处理软件、仿真模拟软件、智能处理软件、云管理平台以及工业化生产和调度的制造执行系统等,各方面充分协同,形成了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推动了增材制造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的发展。

  当前,增材制造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有轻量化、高强度、功能性要求的高端产品制造,且产品从单件定制向着批产制造发展,对现有技术从设备控制精度、过程自动化程度、生产制造效率与成本、材料多样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增材制造行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装备、材料、工艺、零部件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加快优化上下游供应链结构,持续扩大应用深度与广度,深化拓展国际合作,以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支撑产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公司围绕自主创新、产业融合、全球视野三要素持续增强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提升经营规模和盈利水平,形成了涵盖金属和高分子材料的工业级增材制造完整自主技术与品牌价值体系,率先在行业内开放设备及其软件技术功能,以设备、软件、材料、工艺的全方位开放,降低行业技术应用门槛,结合自身系统综合能力快速响应市场多样、复杂的产业化需求,连续、稳定面向国内及美国、德国等增材制造强国销售工业级自有品牌SLM、SLS打印设备及SLS尼龙粉末材料,自主产品出口至全球30多个国家,销售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成为国内最具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规模的工业级增材制造装备研发和生产企业。

  公司拥有产品和服务所对应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自主开发了增材制造设备数据处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全套软件源代码,是国内唯一一家加载全部自主开发增材制造工业软件和控制系统、并实现金属和高分子系列装备产业化量产销售的企业。公司拥有一支多层次、多专业、多学科的高水平稳定研发团队,涵盖设备、材料、工艺、设计、制造、装配、检测等领域国内外专业人员,具备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国内唯一“高分子复杂结构增材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牵头或参与制定了14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有效授权发明专利167项,实用新型专利163项,外观设计专利38项,软件著作权43项。

  自主可控工业级增材制造装备是公司的重点布局,多年来持续面向高效益规模产业化增材制造及特定场景增材制造应用高端功能定制化需求,持续开展装备软硬件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形成了覆盖金属和高分子材料的丰富产品序列。金属增材制造设备方面,推出FS1521M、FS1211M、FS811M、FS721M、FS621M、FS511M、FS422M、FS350M、FS301M、FS200M、FS273M、FS121M等多系列自主SLM设备,成形尺寸覆盖100mm~1700mm,成形缸最大体积达到1530mm×1530mm×1650mm,激光数量涵盖单激光、双激光、四激光、六激光、八激光、九激光、十激光、十二激光、十六激光等,并支持客户根据应用端特征进行个性化激光器与扫描策略配置,可满足大尺寸零部件高质量一体化制造、零部件高效率批量制造需求、复杂结构高精度成形等多样化制造需求。高分子增材制造设备方面,公司在国内率先开发可烧结高性能尼龙材料的SLS设备,在国际上率先推出光纤激光烧结Fight技术、340℃超高温烧结技术,推出HT1001P、Fight403P、403P、ST252P、UT252P、eForm等多系列自主SLS设备,可满足多样化应用场景高质量、高效率制造需求,在控制精度、过程自动化、制造效率与成本、材料使用范围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软件系统技术方面,在支撑导入算法、特征识别算法、补偿算法、监控功能、运行分析等方面突破获得了重要成果,为设备性能与质量提升、功能完善提供了核心支撑。

  公司同时配套开展材料与工艺技术研究创新,是全球极少数同时具备设备、材料及软件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的增材制造企业。公司率先突破国际化工巨头的PA12粉末材料垄断,开辟全新的材料配方与制备技术路线,成功开发从原料端全国产化的首款材料FS3200PA材料,并实现规模化量产,扭转了SLS技术应用受限于高价格原材料及垄断式经营模式而发展缓慢的困局,促进了SLS技术应用市场的快速扩展,多年来续持续发力,推出FS3300PA、FS3401GB、FS6140GF、FS3201PA-F、FS4200PA-F、FS3401GB-F、FS6140GF-F、FS6130CF-F等适配CO2激光器及光纤激光器的自主聚酰胺粉末及其复合材料,与国际大型化工企业合作推出聚氨酯(TPU)、聚苯硫醚(PPS)类的多种SLS粉末材料,并持续拓展在高性能特种材料和多类型功能性材料方面的研发,丰富产品体系,满足应用端的多样化需求。金属成形工艺方面,公司通过创新能量控制、光束控制、扫描策略等实现了超大尺寸零件高质量成形、低悬垂角度少(无)支撑等配套工艺的开发,极大推动了金属增材制造装备与技术的高端产业化应用。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传统制造业经历快速转型。增材制造已经从发展初期的原型和模具制造扩展到终端零部件生产,在零部件创新设计、一体化制造、异型复杂结构件制造、个性化批量制造方面显现出巨大优势,增材制造行业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各类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生态体系日趋完善,在工业应用领域的融合深度与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模式也逐步从试验验证阶段走向大规模应用推广阶段,有更多的高端零部件采用增材制造实现直接生产制造。

  新技术方面,增材制造技术作为融合了信息网络技术、先进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的一项全新智能制造技术,正在向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低成本、更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引发着增材制造行业从上游原材料、设计优化、仿真模拟、数据处理,到中游设备、服务平台,到下游后处理、质量追溯、智能智联等全链条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迭代,诞生系列跨领域新技术。比如,熔池监测、零件测量、缺陷检测、仿真模拟等技术正发展成为提升增材制造质量的重要手段,全球各大设备厂商和专业软件商纷纷着力研究开发相关系统与模块;应用厂商们也从产品端出发,探索更适用于增材制造的产品设计与检测验证方法,形成具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新产业方面,增材制造是一项不同于传统制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应用路径的不断成熟、应用规模的不断提升,整个产业也将朝着更大规模方面发展。增材制造同时具备显著的产业融合特征,增材制造的技术创新与规模发展将带动衍生系列上中下游新产业,增材制造定制化医疗器械产业、个性化文创与消费品定制业、增材制造加工服务业、增材制造科技创新与教培服务业等一批新的产业应势而生,许多传统制造也在借助增材制造向着数字化、绿色化加快转型。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整个市场对增材制造的需求将快速扩增,行业的加快融合将延伸出更多新产业并推动其发展壮大,从而推动形成结构更为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业态方面,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显著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特征,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少人化、无人化方向转变,使资源更多的投向创新链环节,引导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构建全新行业生态。

  新模式方面,增材制造具备强大的数字化生产能力,当增材制造技术被用于工业制造中,设计与制造可以数据为核心被高度统一起来,生产过程可以数据为纽带实现各环节的高度协同运作,产品质量可以通过仿真与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获得显著提升,区域资源可通过分布式制造模式实现最优化配置,在许多高端制造领域,增材制造数字化产线正加快推进建设以满足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量产化迫切需求,依托增材制造的设计生产一体化制造、柔性分布式制造、个性化批量制造等系列制造新模式正加速形成。

  公司持续开展以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整体技术为核心的多位一体自主创新,建立了涵盖选区激光熔融(SLM)和选区激光烧结(SLS)技术路线的“设备-软件-材料-工艺-应用”全链条一体化自主技术体系,形成相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持续研究与开发新技术,将研发成果进行高频度、高价值的转化,形成系列技术领先的金属和高分子增材制造装备等自主产品,并结合工程化验证对技术与产品进行持续优化,保持核心技术的先进性。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研发进展情况如下: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36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67项,实用新型专利163项,外观设计专利38项;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43项,商标46项。

  报告期内,研发投入8,236.6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3.59%,相比上年增长了2,029.71万元,增幅32.70%,主要系本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人员增加,薪酬增加及研发物料增加所致。

  公司通过持续自主研发和创新,围绕选区激光熔融(SLM)和选区激光烧结(SLS)领域构建了包括设备、软件、材料、工艺和应用在内的完整技术体系。

  公司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1)完整性,是市场上少数掌握从原材料到成品制造的完整技术体系的公司,能从多维角度开展技术创新并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系统的创新能力;2)自主性,公司可提供设备零部件完全国产化替代方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全套3D打印工业软件系统,可从软件端设置多类技术参数开放供用户自由调节,可为重要领域的增材制造技术应用提供具有信息安全保障的国产化高性能增材制造设备;3)开放性,公司的技术体系与产业化客户深度绑定、协同并进。

  公司专业聚焦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研发、生产与销售,已开发20余款金属与高分子工业级3D打印设备,并配套40余款专用材料及工艺。公司的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1)种类齐全,涵盖从100-1700mm各型尺寸的设备,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的各类需求;2)快速定制,公司具有高效的研发体系,量产设备的配置丰富,可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3)公司设备稳定可靠,搭载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自主可控,安全性高,功能全面,开放程度高,配备可选工艺参数包,开放核心工艺参数,支持第三方材料。

  公司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打造、沉淀了一支以许小曙博士为首的多层次、多专业、多学科的创新人才队伍,拥有涵盖国内外设备、材料研发、设计、制造、装配、检测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员。

  公司充分注重人才的培养,鼓励研发人员专注研发创造。经过多年的实践,公司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自主创新体制和员工激励制度,在企业内部培养了稳定的人才团队,同时持续按需引进各类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吸引高端人才,为后续公司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储备,保障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承开放理念,坚持持续创新助力增材制造产业化的总体战略,从成形尺寸、打印效率、打印质量、软件系统、成本优化、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的升级,不断提升增材制造的效率,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实现国内外产业化用户的规模化装机。

  目前公司全球累计销售量已超过1000台,居行业前列,其中,金属3D打印设备全球装机量超过450台,中大型金属设备(400mm以上大尺寸)用户装机量超过130台,设备优异稳定的性能给用户带来了持续的效益。

  依托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创新精神,公司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增长潜能,在美国奥斯汀和德国斯图加特设有子公司,拥有国际视野的全球销售服务网络,销售网络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努力寻求业务突破和模式创新,搭建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品牌价值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与产业化应用。

  公司不断扩充国际团队,加强技术支持和售后能力,在重要战略区域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售后工程师,与公司本部国际技术服务团队无缝对接进行技术支持和互通,以最快速度响应客户需求,国际产业化客户数量不断增加。

  公司坚持持续技术创新和完全自主研发,确保产品的竞争力和高性价比。通过设备、材料、软件、应用的全方位深度开放,公司可为客户进行量身定制,客户亦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调节设备参数,支持用户深度开发和功能定制,相对于传统闭源模式,可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和使用成本。公司以推动3D打印技术产业化为使命,为用户真正创造价值和共同扩大应用市场,促进行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目前,增材制造行业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技术升级迭代加快,各类技术路线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公司专注于粉末床熔融工艺中的选区激光熔融(SLM)与选区激光烧结(SLS)两种技术路线,存在成本相对较高、成形效率相对较慢、整体技术难度较大的问题。如公司不能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准确把握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跟进行业前沿技术,可能存在现有技术落后或被其他技术路线、核心技术泄密和技术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所处增材制造行业涉及材料、激光、软件、机械加工等多个领域,集合了信息网络技术、先进材料技术与数字制造技术,具有技术密集型特征,核心技术及技术人员对公司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3D打印设备对于高端人才的竞争亦日趋激烈,若公司不能持续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更高的薪酬待遇和更好的研发条件,则存在公司核心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增材制造行业的发展与竞争中,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至关重要,也是获取竞争优势与长期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技术保护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公司的核心技术和重要研发成果仍面临一定的泄密风险,从而对公司在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增材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技术升级迭代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是行业竞争的关键,公司需要结合行业技术发展和下游需求变化持续进行研发和创新。若公司未能准确把握下业客户的应用需求,无法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持续进步,未能持续保持技术先进性,可能面临公司竞争力下降,后继发展乏力的风险。

  公司成立时间较短,与国外主要竞争对手EOS、惠普(HP)、SLMsoutions等跨国公司相比,业务体量、行业运营经验、品牌影响力、资源网络、业务覆盖面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同时,随着增材制造行业的逐步成熟,一方面GE、HP、波音等大型跨国纷纷布局3D打印行业,参与到行业竞争当中,另一方面,技术含量相对偏低的小机型高分子设备的市场参与者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如公司未来不能持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则可能存在市场份额及利润水平下降的风险。

  公司的核心元器件激光器、振镜主要从美国、德国进口,同时存在对美国、德国等国家出口产品情形。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摩擦对公司上游零部件的供应及下游产品销售均产生较大影响。若未来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相关国家或地区采取限制性的贸易政策,一方面将会对公司零部件供应及采购价格的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影响公司产品的稳定销售和市场拓展,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负面影响。公司部分境外原材料的采购付款和海外客户的销售回款均使用美元结算,因此公司面临一定的汇率波动风险。若未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持续发生不利波动,则将导致汇兑损失,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公司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张,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相应将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制造能力、质量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对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内控体系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公司规模快速扩张,公司可能发生规模扩张导致的管理和内部控制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3D打印设备所需主要零部件包括振镜、激光器、花键、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公司同时对外采购部分金属粉末用于研发及配套设备对外销售;其中,振镜、激光器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口依赖。受国际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影响,公司存在主要零部件供货周期加长或因关税增加而导致采购价格提高等风险,对公司盈利会产生一定影响,不排除未来发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毛利率下降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公司增材制造设备除振镜、激光器等部分零部件为进口采购之外,其他主要零部件均为国内采购。而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相对更高,其设备生产制造的供应链体系更加完备,产品制造的整体精细度更高。在增材制造产品的整体制造中,国内零部件的精细度等供应链系统及整体精细度制造水平与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制造水平存在差距。若未来公司采购的国产零部件精细度不能持续提升,国内增材制造供应链体系不能明显改善,公司将持续面临产品制造体系的供应链风险。

  未来若公司不能持续研发创新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开发新客户、加强成本管理,公司新型号产品销售不及预期,将导致公司3D打印设备毛利率水平下降的风险。目前增材制造整体产业规模相对于传统制造规模依旧较小,未来若公司加大对下游领域的开拓力度或相关应用领域竞争加剧,将可能导致3D打印设备及辅机配件面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若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客户经营状况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公司采取的收款措施不力,将导致公司应收账款面临一定的坏账损失风险,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构成,随着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司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规划,报告期各期末存货储备相应增加。若未来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下游客户需求下降、公司产品滞销,公司存货将面临计提跌价损失的风险。

  公司部分境外原材料的采购付款和海外客户的销售回款均使用美元结算,因此公司面临一定的汇率波动风险。若未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持续发生不利波动,则将导致汇兑损失,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小微企业税收减免、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等税收优惠政策。未来若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公司不满足税收优惠条件无法继续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将导致公司税费上升,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若未来政府部门对公司所处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将导致公司取得的政府补助金额相应减少,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涉及大额固定资产购入及建设,预期公司固定资产折旧项目将增加较多。由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产生经济效益需要一定时间,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新增固定资产折旧费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影响。若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募集资金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或者项目收益不达预期,公司将面临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大额增加而导致净利润下滑的风险。

  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制造复杂结构、一体化、轻量化等优势,但受制于增材制造的加工方式和加工效率,以及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和使用材料的高昂价格,在涉及到规模化生产时,零部件的制造成本较高,仍需依靠传统的铸造、锻造、机加等工艺。

  增材制造行业整体发展时间较短,技术成熟度还不能同减材、等材等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同时由于单台设备价格和耗材单位售价较高,应用成本相对较高,应用领域范围及深度均有限,目前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科研教学、消费品及电子电器等领域,处于产业化应用的初步阶段。部分新兴行业或领域产业化应用,仍需要从基础科学、工程化应用到产业化生产等环节开展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存在短时间内无法拓展新兴行业或领域应用的风险。

  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博弈加剧,美元持续加息,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若未来经济景气度低迷甚至下滑,若增材制造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发展受到宏观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发生不利变化,可能会对公司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宏观经济情况,充分的利用公司的优势条件,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同时,灵活调整营销组织架构和策略,努力克服外部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以确保公司业务的稳定发展。

  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0,603.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116.1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810.7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00%;营业毛利率51.60%,较上年同期减少1.72个百分点。

  增材制造行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技术不断创新,规模稳步增长,技术体系和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目前已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增材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和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出行业整体持续增长,优势龙头主导,其他制造商后起追赶的发展态势。根据WohersAssociates,Inc统计显示,近年来,3D打印设备制造商的数量增长迅速,2023年全球有328家制造商生产和销售工业3D打印设备(统计口径价格高于5000美元),较2022年增长14.7%,自2012年以来工业级增材制造商的数量增长约10倍。2023年有40家公司的工业3D打印系统销量超过了100套。328个系统制造商分布在世界各地,美国制造商数量63家排名第一;德国制造商数量40家排名第三;中国制造商数量44家反超德国排名第二。整个亚太地区的设备销售量从2022年的全球占比20.6%上升到2023年的25.9%。从全球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装机量来看,中国占据全球总量的11.5%,依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装机国。从市场容量、市场活跃度、全球竞争力、产业发展能力等方面来看,中国都呈现出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

  我国高度重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工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将选区激光熔融装备、选区激光烧结成形装备列入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十二五到十四五期间国家多类计划高频度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取得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关键装备与零部件、应用示范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从战略规划、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行业标准等多方面对增材制造产业进行政策推动与规范。

  随着我国自主工业体系建设的推进、设备国产化要求的日益增强、产业转型内生需求的日益迫切,国产自主增材制造技术与产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具备先进技术优势、持续创新能力和良好产品质量的增材制造设备、材料等国产品牌在国内市场已经显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吸引了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与其在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广泛的应用探索与合作。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提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近20个省市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规划纲要,低空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意义重大。由于增材制造在多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设计自由度更高、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能够实现较高的打印精度和极端复杂结构的制造,能满足直接制造终端零件的应用场景,适用于低空经济终端产品的制造,成为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公司早在五年前布局低空领域,与国际知名飞行汽车厂商持续积极合作,多年来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产生一定收入,未来将基于低空经济发展契机,依托自身核心技术能力与深厚市场基础,在该领域积极探索与拓展更多业务。

  公司持续实施多位一体的自主创新战略和国际视野的产业化战略,以工业产品高质量高效益直接制造需求为牵引,以自主开放的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为硬核,融合上下游产业资源,持续提升产业水平,服务规模化制造,构建基于工业级增材制造的高质量创新生态与产业格局。实现打造世界增材制造第三极的目标,即突破增材制造被欧美长期垄断的产业格局,领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中国增材制造自主技术与产业新高地,推动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个增材制造技术与产业强国,实现从“追赶”、“并跑”到“领跑”的时代跨越。

  公司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提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与制造能力,为国家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持续输入自主、安全、可控的国产化高质量增材制造设备与技术,助力高端制造核心竞争力提升,积极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努力奋斗。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创新过程中着眼产业链,以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技术与产品创新为核心,以软件系统技术自主开发为支撑,多样化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为延伸,以后端技术上的支持为保障,形成独立完整、持续提升的多位一体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并将科技创新快速转化为高价值生产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始终以国际化视野统筹运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面向全球范围进行产业化实施推广,通过开放设备及其软件技术功能,加速增材制造与多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全球范围合作伙伴合作共赢,打造可持续服务规模化制造的产业能力,推动增材制造成为规模工业制造的主力军,实现为制造业各领域“打印你的梦想”之愿景。

  公司将持续投入技术创新,以面向市场和客户的引领性产品与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服务于当前产业化应用需求,不断丰富产品序列,建立更优、更快、更全的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等高品质自主品牌产品体系。拓展面向行业应用的定制化开发,推进面向低空领域的创新应用解决方案,加速推动增材制造科技创新向规模产业的转化,大规模拓展增材制造面向民用工业品与消费品的应用。攻克软件、控制、光学等为代表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激光器、振镜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突破与升级,在实现增材制造设备核心零部件完全国产化的基础上建立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同步布局前瞻性技术作为创新储备,加速推动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跃升,推出具有突破意义的设备、材料、工艺等系列新产品、新技术,建设可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

  公司将持续坚持开放理念,以完全自主可控的工业级增材制造技术体系为内核,以品牌建设为中心,以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团队、专业化服务为支撑,持续推动国内增材制造在制造业各领域的渗透,深耕细分市场领域,积极探索与拓展低空领域业务,树立多领域增材制造应用行业标杆,以点带面加速提升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持续加速市场覆盖,依托全球优质产业资源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持续做大公司规模、做强品牌竞争力。

  随着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的加速渗透,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产能瓶颈突显,公司一方面积极推进募投项目建设,租赁周边闲置厂房以提升公司整体交付能力,满足多元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新建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已正式投产,承接公司新材料领域成果转化与规模生产,满足日益增长的增材制造应用市场需求。公司将通过上述产能提升计划全力建设高效低成本的规模生产能力,为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和规模产业提供支撑。

  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公司将通过自主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合作等方式,依托北美、欧洲、上海华曙等海内外资源积极吸引、集聚具有丰富增材制造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培养完整的自主创新力量。在人才结构上,以研发创新型人才为主导力量,以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基础力量,同时结合高素质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等,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团队体系,成为推动增材制造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公司将围绕“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闭环经营模式,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从组织制度、用人机制、信息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公司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公司内部决策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司运营中深入融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具有卓越产业服务能力的现代化工业制造企业。

  莱特光电:OLED材料龙头一季度“大翻身”,分红回购增持齐发力,OLED渗透率提升,机构看好公司发展前景

  热门旅游股80后董事长遭留置!国际无人机产业博览会今日召开,这一省份无人机企业突破1万家,机构看好15股增长潜力

  帝科股份获民生证券买入评级,受益于N型替代和LECO放量,24Q1业绩超预期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调研情况的汇报

  全国政协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水平”协商议政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调研情况的汇报

  全国政协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协商议政

  已有307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415.29万股,占流通A股38.04%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24.55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

  限售解禁:解禁2.121亿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51.20%,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165.7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40%,股份类型:首发战略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1274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3.08%,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621.3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1.50%,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409.6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99%,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